- 邮箱:
- tvttiyu@eyoucms.com
- 电话:
- 0898-08980898
- 传真:
- 0000-0000-0000
- 手机:
- 13800000000
- 地址:
- 海南省海口市TVT体育
TVT体育“礼赞新时代 再创新伟业”全国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展日前在北京举办。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国家形象”主题板块,展览展出了280多个摄影专版和300余幅摄影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聚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 ...
“礼赞新时代 再创新伟业”全国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展日前在北京举办。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国家形象”主题板块,展览展出了280多个摄影专版和300余幅摄影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聚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照片有新闻瞬间,有影像之美,更形成一种触动与共鸣。《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特联系部分作品拍摄者,听他们讲述新闻摄影经验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为建港捐过2元钱。”广西钦州融媒体中心报纸总编室副主任敖帅昌谈起《亿吨大港的风采》拍摄时的开场白让人忍俊不禁。他告诉记者,1992年,在国家还没有正式立项之前,钦州人民就掀起了集资建港的热潮。
2021年钦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67亿吨,跨入全国港口接卸能力第一方阵。彼时,敖帅昌已成为《钦州日报》的编辑,很关注新闻图片,但很少见到充分展现大港英姿的照片。
“我想通过长焦镜头,将码头的货轮和林立的龙门吊压缩到一张照片里。但码头对面是一望无垠的海面,这个想法就一直没付诸实施。”敖帅昌说,今年8月底,朋友让他代管大疆御3无人机,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他让无人机飞到距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约2公里处,通过无人机的长焦镜头拍下了这张照片。
《湖北日报》摄影记者柯皓的《长江之美》也是一张静态照片。他说,长江湖北段被誉为“中国桥梁博物馆”。10年间,长江湖北段有17座跨江大桥建成通车。为此他拍摄了《道道彩虹“跨”大江》专题,《长江之美》是其中一张。
“拍摄这个画面是因为多桥同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最贴合主题。”柯皓说,拍摄这张照片关键的因素是天气。根据多年的拍摄经验,他知道7月底至8月初是武汉天气最通透的时段,所以在8月的一天拍下了这张照片。
《大藤峡工程》是人民日报社摄影部记者张武军于2021年11月在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右岸建设工地拍摄的。当时初冬的西江一派繁忙景象,他在工地一角找到一处合适的构图位置,透过钢架结构拍摄工人工作的专注姿态,希望传递劳动者敬业奋斗的精神面貌。
“前期构图、按下快门的时机都依赖于丰富的经验、预判能力和足够的耐心。”张武军表示,当时从不同景别、角度对大藤峡水利枢纽建设进行了拍摄,这张照片更能实现以小见大的拍摄构想。
会议照片难出彩,但凡事只怕有心人。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副主任盛佳鹏的《黄旭华、曾庆存两位院士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工人日报社摄影部主任杨登峰的《劳动荣耀》都来自会场。静态照片之上,氛围、情感呼之欲出。
“照片拍自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得知要参会采访后,我就开始根据议程做策划,确定拍摄顺序以及关注重点。”盛佳鹏说,他的长焦镜头一直关注着主席台上的两位院士。在他们离场时,他注意到两个人都是手持获奖证书,猜测他们可能会举起证书致意,就立刻用长焦镜头跟随,最后顺利地抓拍到那个瞬间。
“这张照片得益于时刻关注大环境中的小细节,关注主要人物的活动以及情绪变化。因为关注,所以捕捉到两位科学家真情流露的瞬间,那也是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的高光时刻。”盛佳鹏告诉记者,他当时还拍了会场场景、人物特写等多种类型、景别的图片。“跑会要在完成必要拍摄的同时‘眼观六路’。”盛佳鹏说道。
《劳动荣耀》拍摄于2022年“五一”劳动节表彰大会。杨登峰表示,当天会议即将结束时,他快速来到台前,环顾会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听到现场出现一片笑声,他迅速调转镜头,对焦在身后笑声更响亮的代表身上。手拿奖状的代表们笑得很开心,表情生动自然,体现了劳动者受表彰后的荣耀瞬间。“拍会议照,会前和会后是两个重要时段,这时候与会代表相对轻松,相互之间会有交流,适合抓拍,有可能出画面。”杨登峰说。
这张照片在《中国日报》头版以主打照片刊发,也是《工人日报》新闻摄影专版的主打照片。一张简单的会议花絮照为何如此受青睐?在杨登峰看来,是因为抓取了新闻事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通过一个普通的瞬间引起受众的共情,让大家感同身受。
从胶片到数字,技术为摄影带来了便利。同时,视频的普及也似乎成为挑战。对此,张武军认为,文字适合深度新闻,摄影适合具有冲击力的“决定性瞬间”新闻,而视频适合非瞬时的现场性新闻。
在张武军看来,“视频是包含图片的存在”是一种误解。摄影作品瞬间的冲击力是视频短片无法企及的,这也决定了读图时代的魅力与特点永不褪色。
“媒体融合下,我也在尝试用流动的影像记录、讲述故事。”柯皓同时谈道,视频与图片各有优势。图片是将时间定格,凝固某一典型瞬间。无声的语言给观者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技术也让摄影修图变得便捷。10多年前就曾出现过摄影之美与新闻之实的冲突。
“新闻摄影拒绝过度PS,是永不过时的红线。”张武军说,随着后期技术越来越智能化、便捷化,PS的门槛也在降低。过度依赖后期修图就等于篡改新闻事实,会让摄影记者失去对事实原本面貌的敬畏。因此,新闻摄影的后期调整仅限于曝光TVT体育、对比度、剪裁等方面的微调,不能影响原始画面的饱和度、色温、色相等参数。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增加或者删减画面内容的修图行为,在新闻摄影里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柯皓表示,PS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十分有限,他只用来做简单的剪裁、旋转调整水平线、调整画面亮度、矫正白平衡。“最简单高效的办法是在拍摄前期依靠拍摄技巧来解决画面的问题,不要依赖电脑后期来处理。”
“记者不应将希望寄托于后期技术,而是应该在快门按下之前就已成竹在胸。”盛佳鹏认为,虽然影像后期制作技术快速发展,但摄影记者的功力源于日常的积累、学习,绝非来自后期的PS。确保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具冲击力的照片。那么当技术愈发“硬核”,摄影记者如何看待创造性、技巧和积累呢?
“技术进步对摄影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技术进步,比如无人机搭载了长焦镜头,我才能在茫茫大海上拍到那张照片,因为技术进步,摄影师的很多想法才成为可能。”敖帅昌说,摄影技巧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让新技术发挥更好的效用,比如前辈大师们用相对落后的技术也拍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之作。
杨登峰则表示:“新闻摄影可以看成是新闻和摄影的结合。照片中首先要有新闻,同时要按照摄影的规律去表现。摄影记者要同时具备现场挖掘新闻的能力和用摄影手段艺术展现新闻的能力。”在杨登峰看来,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看似越来越简单。但从照片如何脱颖而出的角度来说,摄影越来越难了,尤其对专业摄影记者而言。在拿起手机即可拍摄的当下,摄影记者不一定是现场第一报道者,这就要求抵达新闻现场的摄影记者捕捉更具新闻价值的瞬间,用更专业的摄影手法去表现新闻,从而通过一幅静态照片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
“我们可以利用好新技术创作更好的作品,无论科技怎么发达、器材如何更新换代,摄影师的基本功永远是立身之本。”柯皓说,摄影是记录也是创作。这两年他一直关注长江大保护和乡村振兴,希望能记录好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张武军认为,摄影记者不应该只存在于快门按下前。盛佳鹏同样谈道,摄影器材、摄影技术发展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一张好的新闻照片源自取景框后记者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