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AM:09:00--PM:20:00

WORKINGTIME

0898-08980898免费咨询

0898-08980898
邮箱:
tvttiyu@eyoucms.com
电话:
0898-08980898
传真:
0000-0000-0000
手机:
13800000000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TVT体育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TVT体育 > 新闻资讯
“离得越近拍得越好亚新体育”——深度摄影专题报道的思考与实践  上传时间:2023-07-10 19:01:39

  亚新体育“如果我能够用文字讲故事,我就不必拖着一部相机。”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刘易斯·海因说过这样一句工作心得。前期策划,摄影记者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摄影专题的选题筛选;中期拍摄,一组好的新闻摄影专题采拍摄,应注重时间的跨度、内涵的深度以及采访的广度;后期编辑,拍得再好、再多,大量图片后期不能得到很好的筛选和编辑,等于徒劳,挑片、编辑以及后期文案的写作是摄影记者内功的体现。因为喜爱新闻和摄影,一心想去追逐用影像表达新闻事件的梦想,我转型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曾先后参加了接力长征新闻采风、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温州动车事故、青海玉树地震等采访报道,哪怕是之后从事财经、时政文字报道,我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在10多年的新闻摄影报道中,先后拍摄了《家庭暴力》《中国式相亲》《带我飞 飞过绝望》《刀茅巷蝙蝠侠十年助学路》等新闻摄影专题。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摄影专题因图文并举的新闻叙事表现形式而受到读者们的广泛喜爱。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谈谈怎样做好深度摄影专题报道的思考与体会。

  如果说,摄影专题和单幅新闻作品的拍摄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那么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摄影专题的选题策划更为重要。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策划,决定了这组新闻专题摄影的“命运”。“题材好,没开始你就赢了;题材差,没开始你就输了!”刘易斯·海因的这句体会在这里同样有效。

  ——新闻摄影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者,新闻摄影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存在。社会生活题材是指,拍摄题材来源于社会,对题材的价值取向不应以个人的爱憎为标准,而应以社会观念、公共道德和安邦兴国为出发点,无论什么题材、什么事件,最终都应被社会认可,并取得社会效益。

  ——新近事件是指,新闻摄影的根在“新”上,摄影者认定并将付诸拍摄行动的题材是新发生或新发现的事。新发生与新发现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新发生指的是刚刚发生的事,这类题材多指人类生产、生活的新事;而新发现可以是过去发生不曾被人认知,被摄影者发现并及时报道的新鲜事。

  ——社会现象类题材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现象。比如笔者曾长期跟踪的摄影专题《中国式相亲》,关注的就是当前社会存在的年轻人婚恋问题。还有著名摄影师陈庆港老师所拍摄的《抑郁症》《血痛 26个慰安妇的控诉》等,也属于这一类。

  2006年开始,我策划拍摄《家庭暴力》选题。在当时,国内并没有人专题拍摄过相关内容,相应的资料也挺少。我开始从一些相关的《我为什么打老婆?家庭暴力亲历者口述实录》等社科类书籍,甚至一些与家庭暴力有关的《别和陌生人说话》等影视作品中寻找相关拍摄思路和灵感。

  从开始构思直至初步完成,经历了3年多时间。虽然一开始无从下手、无从参考、无从起头,但我的一位老师跟我说,“越难越好,但只要你拍成了,就一定是好作品”。事实证明,这位老师说得挺对,3年后我的这组作品,不仅获得了杭州市好新闻一等奖,还获得了由人民摄影报社主办的“金镜头”非突发新闻组照类银奖,该评比很受业内尊重,被称为国内的“荷赛”。我也因为那次的获奖,结识了全国的同行,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在新闻摄影业务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一组好的新闻摄影专题,要有时间的跨度、内涵的深度以及采访的广度。这“三个维度”都指向了一个“近”字,没有长时间、多地域的追踪式拍摄,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正如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的那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他这里所说的这个“近”字,我的理解就是深入深入再深入。

  2008年,我前往汶川采访一个多月时间,当时我拍摄了一些在地震中受伤的儿童,后来得知,他们中有不少人去了四川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当年的国庆节,我只身前往四川成都,跟踪采访地震伤残学生,近10天的时间里,除了晚上回小旅馆休息,我每天拿着相机与这群可爱的孩子待在一起,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最后完成了摄影专题作品《带我飞 飞过绝望》。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所认识的这群孩子以及帮助他们的志愿者,至今跟我仍有联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的美国留学,有的硕士毕业,如今事业发展得很好。从他们身上,无论是读者,还是我本人,都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对生活的热爱,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总的来讲,做好一个深度摄影专题,如同制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前期策划选题就是进行这件艺术品的设计和选材,中期拍摄好比这件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最后的编辑则是精益求精地打磨这件艺术品,给它上色和包装然后将它推向市场。

  我每天与我的拍摄对象玩在一起、聊在一起,甚至一起吃饭,也是因为这样“沉浸”式的采访,让我捕捉到了一些珍贵的镜头。当年的国庆节,有志愿者来康复中心与学生们一起庆祝,当他们坐在轮椅上举起鲜花热烈欢呼的时候,一位母亲却在一旁掩面哭泣起来——一边是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的热烈欢呼,一边是家长的黯然伤心,我利用现场的一面镜子,同时将“二者”定格在了一幅画面中……作为图文并举的新闻摄影专题,专题文字也同样重要。一些摄影记者对待摄影专题存在着重图轻文现象,有些记者照片拍得很精彩,文章写得却空洞枯燥。殊不知,文字功夫才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实力,只会拍照,不会写文章的记者是不合格的,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文化底蕴是一种潜在的动力。好的摄影专题文字应紧扣主题,文字精练,事实、数据充分,一般不超千字。

  拍得再好、再多,大量图片后期不能得到很好的筛选和编辑,等于徒劳。挑片、编辑以及后期文案的写作是摄影记者真正功力的体现。我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一组新闻摄影专题图片,整组图片都应服务于一个主题。照片要排列有序,照片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而不是拼凑。其中必须有一幅点题照片或一两幅拳头作品支撑整个主题,每幅照片都有存在的必要。挑选图片时还要注意场景视角的变化,有全景、中景、特写,让整组照片显得层次丰富、有血有肉。

  还有一点感受很深,就是在每一次采访前,摄影记者必须做大量的功课,而不是脑袋空空一到现场就拍,拍了回来又不知如何挑选、编辑。摄影记者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和新闻采访能力。一些摄影记者在实践中往往缺少这些作为记者最起码的素质。采访前,摄影记者应该像一个图片编辑一样问自己:这里发生的事实是什么?吸引读者的最有意义的是哪一部分?我该选择哪一个瞬间、哪一种构图才能最清晰地表达新闻事实?图片故事的结构一般是由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多个情节来充分表现主题,又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来深化主题。除了内容的逻辑结构外,图片的影像结构也很重要,要充分运用各种摄影语言,来丰富图片故事的视觉特色。可以顺光、逆光甚至剪影。不仅站着拍,还要蹲下来拍或航拍……只有多角度、多侧面地用摄影语言来表现主题,摄影记者才能站到图片编辑的视角思考和驾驭题材。

  2008年我在汶川地震采访期间亚新体育,拍了上万张图片。当年,我从上万张图片中精挑细选,编辑了组照和单幅,投往了各个摄影比赛,其中包括荷赛。事后,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当年有一幅图获得了荷赛的二等奖——地震后的废墟里,一位穿着蓝衣服的妇女在做饭,炊烟袅袅……与很多表现地震伤害的图片有所不同,这幅作品表现的主题是灾后生活。为什么我会印象深刻?其实我当时也拍摄到了同一个画面,而且跟这位国外记者是在同一时间拍的。但我却没有认为这是一张好图片,甚至连精选图也没有选它。后来我的总结就是我的认知出了问题,所以我根本挑不出来这幅作品。由此可见,图片编辑背后要有“真功夫”。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这位杭州日报记者勇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